新房

筛选
当前位置:桂林房地产网  > 楼市聚焦 > 市场研究
分享到
微信扫码分享
房掌柜小程序端

房掌柜小程序端

点赞(0)
收藏

多家上市房企换上新旗号 多元发展仍服务房地产主业

来源:房掌柜  整理 桂林房掌柜  2019-03-21 10:49:34
[摘要]上市房企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航道、找到更多的未来增长点

  眼下开春早绿,又到了一年上市房企年报集中亮相的时候。除了跟往年那样亮数据“秀成绩”,今年上市房企们还需要给投资者们回答一个问题——“如何活下去”。

  由于经济大环境仍未明朗,不少业内人士对房地产业接下来的走向还是没法乐观看待,在这个行业面临历史拐点的时刻,往往是变则通、通则达。

  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,但通往罗马的路也远不止一条。眼下上市房企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航道、找到更多的未来增长点,披荆斩棘、大胆前行。他们提出的“新梦想”,成为了年报背后颇具看头的可能性。

  扬旗即代表出征 从土地望向天空

  曾几何时,地产是不少企业争相开拓的业务,以青岛本土房企为例,2009年,青岛海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改名为青岛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,这次更名使得海尔地产成为了海尔集团旗下的一级集团公司,海尔也开始了华丽转身——加大力度掘金地产。无独有偶,作为本土家电巨头的海信,也曾经大力开拓地产业务,在青岛开发了一批业界称赞的地产项目,而且地产板块的利润滋养了整个海信,让企业有实力更好地开疆辟土。

  那时,投身房地产的不仅仅是制造业巨头,就连国美电器也转身征战地产。此外,还有苏宁、联想、雅戈尔、格力等。无论是零售产业、制造业还是高端科技企业,转型房地产或者将房地产作为重要的分支业务在10年前是很多企业选择的道路。

  然而,时过境迁,多家上市房企先后换上新旗号:时代地产更名时代中国、“中粮地产”变身“大悦城”、保利龙湖远洋的后缀名纷纷去地产化,中天城投直接换行业变成中天金融……扬旗即代表出征,趋势已非常明显。

  其中一家动作最抢眼的,莫过于刚在2019年开年的集团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“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工作重心是地产、农业和机器人”的碧桂园。

  “40年前我种田,40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!”2018年年初,当创始人杨国强这番话在网上传开,一时间众疑纷纷。很快,碧桂园就在5月份组建了现代农业公司,并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达成合作,打造德庆(碧桂园)贡柑产业园,频频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“种田”的决心。

  既愿意老实种田,杨国强又比很多年轻企业家更敢大胆尝新,在前卫酷炫的机器人产业同时发力。2018年下半年,碧桂园成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,携手地方政府、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建设总占地约10平方公里机器人谷项目,相继与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、西湖大学、东北大学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达成合作,全球范围招聘高层次人才……力度、速度、声势比布局农业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  还有恒大,除了早年已在足球、金融、健康和旅游上布局,还投资了颇有话题的FF新能源汽车。2018年创始人许家印提出新的企业发展计划——声称未来十年,投资1000亿进军科技圈,和中科院合作,在无人机、量子计算和大健康云等前沿领域做千亿产业。

  围绕地产主业布局 开拓市场空间

  深入梳理房企的多元发展,很多仍是围绕地产主业布局,寻找发展新动能,开拓市场空间。

  被龙湖列为四大主航道之一的“智慧服务”,聚焦的是社区空间,本质上算是充分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对物业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。而保利更名后公布的“不动产生态发展平台”战略,也充分体现出熟悉的大地块产业项目综合开发经验,以产业金融服务为基础,实施产业资本运作。

  包括早在2014年就声势浩荡进军教育的万科,其对外标榜创新的双语教育、社区教育、营地教育乃至K12教育都体现着强烈的“地产+”色彩,一直注重利用其自身房产的优势,盘活社区里天然存在的场地硬件、邻里关系和亲子需求,在现有客户群体中作文章。

  对于大众眼中很超前的机器人,碧桂园希望能踏踏实实地用起来。开年的第一个内部高管会上,杨国强号召全体加大关注和参与机器人业务,将其投入到新建造体系的各个施工环节上,“希望建筑机器人今年能完成量产前的试运营,在2020年开始大量投入使用”。

  佛山碧桂园总部附近的碧桂园项目工地上,时常有博智林机器人研发人员带各种雏形机过来测试,里面的工人会告诉你一些不少关于机器人的见闻:比如无人机怎样帮助他们做BIM测量,比如AGV自动运输车是怎么通过提前的扫描学习、掌握在复杂工地环境的自动避障能力。显然,不少碧桂园的机器人生下来就注定当“工程男”。

  有业内人士总结,目前上市房企多元化仍呈现出服务房地产开发主业的性质,其多元化业务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。一是以绿地、融创等为代表,深耕住宅绿色化、精品化、智能化的品质升级派;二是以碧桂园、龙湖、万科等为代表,布局智能建造、智能社区、智能家居等上下游产业的纵向拓展派;三是以恒大、万达、华侨城等为代表,在金融、健康、教育、科技、文旅、物流等方面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横向融合派。

  可以看到,当前形势下,房地产已成为链接人、资本、产业等各方面资源的重要平台,因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,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,而在这样的过程中,房企也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从开放商向综合性投资服务商的切换。

  流产案例频发生 拓展之路布满荆棘

  多元化布局看似打得火热,但拓展之路则布满荆棘。实际上,房企跨界“流产”的案例早已频频发生。

  以融创为例,此前,因看好大屏运营和内容领域的发展前景,孙宏斌在乐视网陷入资金链危机之时,携150亿元资金入股乐视网、乐视致新和乐视影业三家公司。

  然而,此番动作给融创带来的是165.5亿元亏损。孙宏斌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直言,乐视是一笔失败的投资,并将其视作融创转型的代价。孙宏斌更在去年半年报发布会上说,融创中国已停止多元化发展。

  此外,去年7月30日,万通地产曾宣布,拟收购星恒电源合计78.284%股权,交易总价款为31.7亿元。然而,该收购计划流产。12月17日,星恒电源公告称,万通地产决定终止收购锂电池企业星恒电源的78.28%股份。

  此番终止收购,使得房企跨界玩车受挫案例又添一宗。2018年以来,房企频频加码整车制造、新能源电池等汽车产业,但受挫案例也接连出现,恒大与FF高调合作后,因资金问题与其对簿公堂。华夏幸福实控人王文学也退出相关新能源电池制造领域。

  业内人士指出,地产可以通过土地资源实现相对垄断,实现快速周转,获得巨额利润。汽车行业则利润更加稀薄,投资回报周期长。汽车寡头们在造车、汽车产业链、营销、品牌、研发积累等,不是新军们短期内可以积累的。

  而以教育产业为例,房企转型同样面临诸多难点。首先,投资回报周期长,多数已小成气候的房企旗下的教育品牌都已运营十几年,如碧桂园、万科都是90年代开始涉足教育领域。

  由于投入周期长,需要较强财力支持。以K12为例,建设成本在3000~9000元/平方米,占比15%~20%,教师工资占比40%~60%,位于浙江某项目55万平方米,投资30亿,财务成本3亿~5亿,投资回报率只有4%,回报周期22~25年。

  此外,异地复制扩张慢。几家以K12教育为主的上市教育集团,基本为区域型公司,向外地扩张均有一定难度。同时,资源稀缺、政策变动都是房企开拓教育产业的风险因素。

  除去教育,医疗产业需要不可复制的医疗资源,文旅产业需要独占的IP,这都决定了房企进军多产业应循序渐进,而无法大干快上。同时,产业版图大不一定就天然占据先机,在所有产业资源消化的当下,运营得当才是真的竞争力。

  新梦想 并不是梦

  当然,房企们都很清醒,“新梦想”并不是梦,大家都基于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的深刻思考,选择那些最有生命力、并且能为主业造血的攻坚方向,从而激活更多的未来增长点。

  以碧桂园进军机器人产业为例,尽管研发投入不菲,但无疑机器人是一个处于风口当中、具有足够想象力的行业。无论是用于建筑行业使用的工业机器人,还是家用以及医学等专业服务机器人,巨大的市场容量预示着极为旺盛的需求。

  同时,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,中老年劳动力逐年增加,体力、精力逐步衰退,导致工程质量无法保证,也一定程度上成为导致人身安全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。适龄工作人口的减少,还导致用工成本增加,施工方降低人工成本、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需求日益强烈。考虑到行业亟待改善的现状,哪个公司能捷足先登,最先使用机器人,就能取得显著的行业优势。

  此外,作为世界500强企业、房地产行业龙头,碧桂园目前在全国有2000多个项目,服务超400万业主,每年新增几十万套房子的建造量,对建筑以及家用机器人有很强的内部消化能力。丰富的自有资源和应用场景,给了碧桂园投入高科技的信心和底气。

  碧桂园投身现代农业也做得非常“接地气”。农业公司引入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、设备,利用机器人研发优势,布局农业全产业链,并可通过自有新零售平台凤凰优选向社区业主销售,实现了从“田间地头”直达“餐桌”的产销闭环,既为农民带来了利益,又能满足消费者对放心食材的需求。

  “中国农民建筑工的工资最近三五年都有比较多的提升,但还是很少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。我以前也在工作当过建筑工人,这确实是件比较辛苦的工作。”杨国强3月18日在香港举行的年报发布会上说,碧桂园发展机器人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,更是响应国家的号召,顺应未来的发展方向,“机器人技术所产生的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,我们目前还在路上,这是值得去奋斗的。”

  杨国强这番话或许说出了眼下房企发展新业务的理性和务实——不但要能“走出去”,还要能“走得远”,深思熟虑、选准方向,“抬头看天,低头看路”,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向前迈进。

  何为真正的多元化

  迷雾重重的多元化之路,房企到底应该如何选择?如何合理定位自身战略布局?目前为止,房企多元化业务拓展大致涉及19个方向,主要可以切分为四大板块:地产开发+、地产上下游、存量管理以及其他业务。

  房企参与地产开发+板块业务主要是以地产开发为基础,通过调整地产开发内容来实现不同的开发目的。该板块业务主要分为五大方向:养老地产、文旅地产、特色小镇、教育地产和物流地产。其中文旅地产模式目前最为成熟,形成了“以IP为核心打造场景”的产业发展雏形。

 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,房企真正的多元化,是在实力基础上进行业务再造和升级,否则产业只是沦为延续地产开发业务的手段而已。对于房企来说,在规模、资源、实力之上进行及早试验,也应更加慎重和保持谦虚心态。

 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届地产中国论坛暨2018中国房地产年度红榜颁奖典礼上,亿翰股份董事、亿翰智库首席研究员张化东认为,企业的发展与创新之本来源于“规模优先,回归核心”,回归核心之后,才能由此出发,向外扩张。

  “为什么回归核心?”张化东认为,“大家都说万达去地产化去得最坚决,但是我重新审视了万达。很多人认为万达的核心是商业,但是万达住宅比万达开发广场开发的面积还要大3~5倍,给万达广场提供了巨大的现金流。”

  鸿坤地产集团品牌及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张羽晴同样表示,进行多元化的前提是有规模与资金的支持,而多元化背后的逻辑,则是企业由地产销售所获得的收入,转向通过后端运营获得收入。“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时,要思考自身的特点与对应的路径。”

  未来,企业之间业务交错更加复杂,合作大于竞争。房企虽纷纷携重金进入,但对于新领域,借助外力或可成为稳定发展的“聪明一招”。在具体操作方式上,无论是收购IP还是嫁接资源,通过合作开辟新赛道都是最快的途径之一。

  (房掌柜整理自第一财经、青岛晚报、界面)

分享到:
责任编辑:梁珮瑜

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楼市爆料寻求报道,请点击这里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。

新闻排行

新闻推荐

  1. 1房地产收并购明显增多 百亿房企数量同比少了近一半
  2. 2多家房企半月内发短债拟募资44亿元 资金压力依然严峻
  3. 3特殊机会投资风口已来? 远洋资本再设6亿美元私募基金
  4. 4金地2021年利润总额下降21% 归母净利润94.6亿元
  5. 5加速风险出清 多家银行抛出房地产并购融资计划
  6. 6大悦城获100亿并购贷额度 并购资金“拿来易、用出难”?
  7. 7绿地控股选举张玉良为第十届董事长
  8. 8标普称116家房企今年国内债券到期金额约2300亿元
  9. 91月65城新房线上均价微跌 二手房挂牌均价微涨
  10. 10终究成了“小碧桂园”? 中梁把上市途中的物业公司卖了

楼盘推荐

视频推荐